
已下架
不存在的房間
奧斯卡影后誕生之作
翻拍自紐約時報年度十大好書《房間》的暢銷小說,《不存在的房間》這部電影活像是女性/兒童版本、社會事件版本的《原罪犯》,前半段用一間房間(有限的場景、演員施展空間和被放大的物件用性細節)榨出電影極限的精采,而後半段則用角色的生活瑣事精準排列出一場動人的心靈療傷之旅,其精采度不亞於《原罪犯》,就算沒有噬血的動作場面但光憑劇情張力便另闢出蹊徑。
故事是發想自真實社會事件,講一女孩喬伊受拐騙後被囚禁了七年的時間,期間她生下了一個小男孩,將之取名為傑克並與之相依為命,兩人計畫逃出地獄的過程。《不存在的房間》雖無血腥與暴力場面,但其實卻超越了血腥與暴力,不論是在前半段中男人對女人的軟禁與威脅迫害,或者是在電影後半段所描述關於這個社會如何用既定價值觀念來二度逼死一個曾遭遇過至深傷害的弱女子靈魂。
光以人性探討與理性拷問鋪陳,這片就逼出了普天母親對於親子關係裡最愛(的親密)與最怕(的枷鎖)的原型成份,前半段的小房間囚室與後半段的大房子更是具有「看不見」卻「感覺得到」的強烈囚禁意義:把你關在囚室的陌生男人比較可怕?還是無法正視你的小孩的家人、以及口口聲聲說關心你但其實問話傷人的記者?布麗拉爾森在《不存在的房間》裡把一個年輕女子從一個牢籠逃出來後卻立馬身陷於另一個更大的牢籠裡、被擊垮的整套生命經驗演得讓觀眾感到心疼(卻可能和她一樣會流不出眼淚),而把她人生毀掉的事件之後唯一所留下的(孩子),竟然變成了她後來賴以願意活下去的救贖之所在。
看完電影之後我迫不及待地跑去書店翻閱《房間》這本原著小說,不翻還好、翻了之後更加驚艷於電影把環境氣場營造地如此強大,演員的表演方式都更進一步活化了角色的血肉,就連旁白與音樂都在在地催化了故事本體情境。原著小說最成功的部分莫過於是用小孩的眼光來看待這一切,這使得一切大人世界裡難堪的部分都自然而然得到了一份被迫退場時的台階可下。而電影將童語粹化為童詩般的旁白,更進一步把觀眾牽引進五歲孩童的純潔內心世界並加以憐愛之,這使得所描述的事件和場面不論有多混亂,我們都能在電影裡頭都被這位小男孩給撫慰,和劇中的女主角媽媽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