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有朋當電影導演的處女作《左耳》是改編自中國青春文學作家饒雪漫的暢銷小說,由同為台灣影人的連奕琦做副導工作掛執行導演,飾演女主角李珥的陳都靈清麗脫俗,比陳妍希還要沈佳宜,而女配角馬思純更是全片靈魂角色之所在,連金馬都看見這個亮點選她入圍年度金馬獎女配角,可以見得《左耳》一片的電影選角識人之力不容小覷。

背景設定在九零年代,故事圍繞左耳失聰的少女李珥周圍,行影盡是描述李珥的好友、心儀對象、好友的愛人等人多年間的成長故事。兩男兩女組構而成的青春記事,複雜的多角愛情,與兄弟間的嫌隙、幼稚的復仇…等,該有的都有,與其戲稱《左耳》是為中國版的《我的少女時代》不如說是年少版的「花系列」。但在灑狗血的文本拖累下,蘇有朋的執導依然不俗,演而優則導的他懂得利用分鏡表達劇情或角色情感,許多空鏡頭也包含了寓意,全面畫面也都維持了一個基本的唯美度,使得片子本身具有一定的完整度。而在這些每個人都可能會有的青春日記經驗裡《左耳》也有幾場令人印象深刻的戲,例如一場同鄉宿敵在異鄉和解的場面,演員表現到位而場景氣氛乃至道具都對,拍得氣勢十足卻又引人無限感嘆。另,男主角的跳海救援結合心靈層次的贖罪也拍得極具氛圍。細細觀之,蘇有朋的種種用心經營力道,都讓《左耳》少了些懷舊多了些文藝,去掉了刻板、強化了寫實。

除了蘇有朋曾憑此片入圍金馬獎最佳新導演之外,年輕演員的表演不見生澀,群體演技表現質均且優異,各個角色立體且深刻動人,讓大家在華語影壇上多認識了馬思純這位充滿魅力的女演員更是《左耳》所貢獻的最大價值之處。

當青春已然逝去,我們只能選擇相信過往所經歷的、我們所曾付出的真心,是值得擺在心裡的,即便當初少年情懷總是詩的感傷事後被大人證明常常是無病呻吟,但如果有一種呻吟方式能夠留住青春特有的無敵美感那麼何妨讓呻吟氾濫?五、六年來華語片狂拍青春題材電影的潮流多少反映了觀眾對於後青春期的詩的渴望。《左耳》裡的李珥從未真的聽到誰跟她真心說過什麼告白,但她願意腦補而堅信著,畢竟若連這一份相信都沒有的話,人生實在太乏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