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爾摩斯先生》

沒有小勞伯道尼歇斯底里地把福爾摩斯的推理應用到預測動作武打招式的花招、更無BC一秒鐘說一句話的快語解析複雜案情把其他人都當笨蛋耍,由甘道夫伊恩麥克連所主演的《福爾摩斯先生》(Mr. Holmes)講福爾摩斯晚年離群索居35年之後的93歲養老生活,記憶衰退的他試圖回想最後一件案子為何讓自己決定收山?他做錯什麼?或者到底破案了沒有?
破解自己,是電影《福爾摩斯先生》裡頭最大的懸念。
這簡直太棒了,有什麼是會比福爾摩斯自己來分析福爾摩斯自己還要精采?本電影令人激賞之處非僅在於福爾摩斯與自己鬥智,而是全片洋溢著你我年輕時代曾伏案細讀偵探小說時的那種肉體平靜而內心激情且為之著迷的懸疑感受,伊恩麥克連所飾演的老福爾摩斯其實更接近你我兒時閱讀福爾摩斯原著的原汁原味,這在我們已然接受了創新形象的福爾摩斯之後,反有一種值得品味懷念的復古風情。
片中共描述了三個事件,一件是福爾摩斯已經忘記的偵案告別作、一是來自日本的委託,最後則是圍繞在晚年福爾摩斯、照顧他起居的女管家與其兒子身上(最後這可能根本不算個案件,但卻是讓老福爾摩斯人生從此改變的重要關鍵點)。巧合的是,這三件事竟同時都指向了親子議題。案主分別是一對失去孩子的夫婦、一對失去丈夫的妻兒、以及一對失去父親的母子。在面對這幾組人馬的前後時期,福爾摩斯也形同失去了一輩子的摯友,華生。『失去所愛』顯然是這電影的核心命題。一開始老福爾摩斯愛開玩笑說既然華生不在身邊了那就他自己來寫自己的故事,反正這樣可能還比較貼近真實的自己,可以幫自己平反一些華生虛構的他的形象例如他說自己並非一個咬煙斗和戴獵鹿帽的偵探、而是愛戴高帽子咬雪笳才對。電影把名偵探被虛構撰寫的困擾表達得很無奈(無奈什麼!?你本來就是虛構的啊裝什麼真實!)、同時又讓福爾摩斯自己提筆撰寫害他引退的懸案事實真相,一種閱讀書中書中書的概念興味會不斷地在電影中跑出來跟大家說哈囉。
《福爾摩斯先生》的原著叫做《心靈詭計》,活像是把福爾摩斯從神貶成凡人、又像是每一個老人都想為人生遺憾做最終釐清的過程,它讓福爾摩斯被虛構的部分變得更有真實感,不只是因為劇中大玩福爾摩斯對自己的存在大肆辯論、更多原因應該出自於這是大家所能讀過、最有人性的福爾摩斯故事的關係。
太喜歡福爾摩斯的人,怎能錯過《福爾摩斯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