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下架
岸邊之旅
不捨…怎麼說再見?
先來談談電影的部份。
《岸邊之旅》的步調是比較慢的,也很生活化,因此,建議不要把期待放在以催淚為目的的商業愛情片,它並不會刻意製造什麼感人的場面,甚至可以說感情還蠻含蓄的,尤其是日本的文化,夫妻之間還是有著禮數和男主外女主內(比如女人就是要負責做菜,男人賺錢養家)這類的感覺,片中的情並沒有很「放」,於是乎需要觀眾多一點的耐心以及自己的體會,而不是等著電影來用手法挑起情緒。
再來,《岸邊之旅》的設定算是奇幻的,不過片中並沒有用什麼特效把死者做得很鬼魂,他們看起來就是真人,別人也都能看見、摸到的。這部片子比較適合用感性去看,而不是理性,所以不需要花太多心力去計較這樣子的「返家」構想是否合理,不用去想為什麼這樣、為什麼那樣、為什麼不會如何,片子的重點並不在生死的理論探討。
所以《岸邊之旅》也沒有很明白去解釋怎樣的狀況死者會回來、如何回來、怎樣會離開、何時離開、有什麼禁忌等等。我想,比較適合的方式,就是去接受電影的設定就好了,因為它的重點是在用這樣的方式,更具體去呈現生者與死者之間的牽絆,這個才是需要花心力去看的地方。
不過,在看《岸邊之旅》時先對劇情有一些了解會比較好,因為如前面所提到的,有些設定上並不會做清楚的交代,只知道亡者回來了,妻子就跟著已故丈夫開始旅行,卻沒有辦法明確知道為什麼要走這一趟,以及每個所拜訪的地方是如何選上的,對於重視「理解」的觀眾而言,或許會有一些霧煞煞。
其實它的概念不難,已故丈夫帶著妻子去的那幾個地方,或許可以說是他最重視或是放不下的地方,而電影也會慢慢帶我們去了解這些地方有什麼特別的。我們會在這些平凡小人物的生活當中,也發現到他們切不斷的一些內心牽掛。
從其他人的故事中學習,也在這個過程中看到更多自己丈夫的其他面向,這就是片中女主角在這段旅途中所改變的吧。
我們大部份人的人生中,多少都碰過離別,或許只是畢業、出國這樣的分開,或許也有天人永隔的經歷,對象可能是寵物、朋友、同事、家人…。離別是人生中相當難修習的一門課,每個離別的狀況也都不一樣。 或許局外人看起來都覺得很簡單,可是身在其中的痛只有自己知道,大腦很清楚知道失去的一切回不來了,卻還是無法克制哪種哀傷難過的感覺。旁人說再多也沒有用,只能靠自己放下。
每每聽到一些失去的故事,或是看到相關的文章,都會很有感慨,都會告訴自己要珍惜現在擁有的。可是現實就是,我們沒有辦法每一分每一刻都記得這樣的珍惜,還是會與重要的人為了小事吵嘴,還是會不小心把自己的情緒牽到身邊的人身上,還是會把現在生活中的人事物視為理所當然。我們總是覺得還會有下一個明天,可是任何一段關係都有結束的時候,而且通常都是在我們沒有預期的時候發生,只要發生那麼一次,就足以留下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
儘管很奇幻,《岸邊之旅》談的卻是每個人都可能會要面對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