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下架
決戰終點線
漢斯季默與70年代搖滾樂
這部片的年代背景剛好正是漢斯季默開始活躍的年代(1977年),我想這應該是他在熟悉不過的年代了!這次的配樂除了他以往電子合成+管弦樂+重比例的打擊樂器特色外,更結合了70年代流行的搖滾元素,整張配樂聽起來有一種復古交錯著現代感、速度感,實在相當過癮。這部是漢斯季默第六度與朗霍華( Ron Howard)合作,如果再加上今年10月要在美國上映的Inferno就是第七度合作了!在imdB上的資料顯示這部獨立製片的預算只有三千八百萬美金,或許在台灣聽到三千八百萬美金可能已經覺得這個預算很驚人,但相較於漢斯季默配樂過的其他大成本製片公司的電影:全面啟動(Inception)預算1億六千萬美金、超人:鋼鐵英雄 (Man of Steel)預算兩億兩千五百萬美金、黑暗騎士:黎明升起(The Dark Knight Rises)預算兩億五千萬美金,這樣一比較就會相當明白預算上的差距。雖然製作預算少,但配樂氣勢的格局依然聽起來龐大且精采、音樂之於影像及觀眾的影響力依然不減。
簡單分享幾段我自己覺得很喜歡的配樂片段:
片頭搭配樂曲名:1976,這首讓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是中間的大提琴旋律線,搭配著loop電子合成音色,在搭配賽車引擎呼嘯而過的音效,一開始就營造緊張凝重的氣氛,銅管樂器出現加上空拍鏡頭,感覺場面聲勢浩大,但也感受到賽車手比賽前的壓力。同時在劇情上看到兩位F1賽車手相當不同的個性取向:一位拘謹應戰(Niki),一位(James)則是輕鬆的跟美女合照與群眾打招呼。緊接著音樂立刻接到第二首:I could show you if you’d like. 這首由兩把電吉他彈奏,高低兩個聲部的吉他,好像兩把吉他在對話,這段搭配的片段是James在醫院跟女護士的互動,雖然才短短45秒,但旋律的寫法跟混音處理的方式讓這首實在很有年代感、非常有復古的錯覺,連著第三首播放(I hear you knocking)不仔細看作曲者會真的以為跟其他70年代的插曲屬於同一個年代的東西。第 10首曲名:20%也是有著相同的效果,漢斯季默也是特別設計成70年代風格配樂來因應電影的時空背景。Into the red:這一首放在ending credits大概是我整部片最喜歡的配樂,很有層次感的堆疊, 電子+管弦樂+搖滾樂聽起來超級過癮,而這一首配樂隱約有聽到他的另一部配樂作品-全面啟動(Inception)的旋律線條在裡面,不知道這只是創作慣性的巧合還是故意設計的?而配樂Watkins Galen像是Stopwatch的加強版本,因應劇情的需求同樣的旋律線只是修改了配器的方式,前者多了緊張跟壓力感,後者比較明亮輕快。最後兩首配樂:Lost but won 音樂放在James贏得了世界冠軍,My best enemy音樂放在 Niki在回憶他亦敵亦友的戰友James,瑜亮情結的感動總是特別濃厚,這兩首配樂都再現了1976那首配樂的大提琴旋律,更是再度互相呼應的片頭的音樂。
看完整部片(聽完整張配樂)再度覺得漢斯季默的音樂設計實在很有整體性,並且保有他一貫的創作風格,旋律跟轉場上搭配著劇情的轉折,尤其這部片的主題旋律讓人印象深刻,喜歡rock fusion+英雄系風格配樂的人一定不能錯過。